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用实际行动为边疆教育建功立业(三十七)——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杨倩丽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9日 阅读次数:

我的新疆油画人生

————遥遥万里路,三尺台上人

个人简历:

杨倩丽,女,陕西宝鸡人,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20199学以安康学院实习生身份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开始为期四个月的教育实习工作。

 

    

 

两个月前的现在,我第一次踏上了新疆的土地,这一年的新疆,揉和了太多想要前往的动因。

沿着兰州、张掖、河西走廊、嘉峪关、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一路来到霍尔果斯,30多个小时的车程依旧没有磨去我来新疆支教的热忱,因为这座城市远远比我想象中来的有活力,有韵味。

和被分到霍尔果斯的36个小伙伴吃了"散伙饭"后我们被接到了各自所实习的学校,我被分到了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小学,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村庄。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悉心安排和照顾下我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

我所跟的教学班是实习学校班级人数最多的,37个二年级小朋友。少数民族居多,7个汉族学生,其余30个分布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回族、东乡族、达斡尔族这些少数民族。刚开始我以为他们平时都会说民族语言,平时沟通会有问题,但事实和我设想完全不一样,他们普通话说的很好,学生都很有礼貌。

“老师你姓什么?”

“老师你教哪一门科目?”

“老师你从哪里来的?远不远?”

 ……

小朋友们蜂拥而至的问题让我初来乍到的不适感全部消失了。

初为人师,学到的比教的要更多。如果说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焦虑是自己给的,那第n次站上讲台上的自信肯定是学生给的。这个点滴的变化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步步引导我管理班级,教会我如何更好的掌握教学方法,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何和这些小花朵、小淘气、十万个为什么们相处……逐渐的孩子们口中的问题开始变了:

“老师,下节课你来上好不好?”

“老师,我可以给你背古诗吗?”

“老师,今天中午吃饭我们可不可以和你坐一起?”

“老师老师,你背着包去哪里了?我们以为你要回家了,难过了一下午。”

……

十一月初立冬了,棉衣代替短袖的两个月就这样悄悄溜走了,这短短两个月、这几乎每天被问题缠绕的两个月,在盛满温暖和感动的同时,迎来了我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以第一人称过教师节、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参加升旗仪式,第一次站上讲台注视37个孩子的眼睛,第一次主持主题班会,第一次为祖国母亲集体庆生、第一次监考、第一次参与集体阅卷、第一次策划全校诗词大赛、第一次代表学校外出学习、第一次参与送课下乡……过程虽短暂但学到的真的比教的多得多。

 

    

 

不着急,不怪异,不炫目,不矫情的新疆寒气愈发逼人,我的油画般支教生活已经过去一半。骤降的气温同孩子们的变化和感动变得更加猛烈,不断提前的暮色带着浮躁和焦虑沉沉睡去,这是最美的时光吧?肯定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