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红色热土 传承红色基因——文传学院“安康红色资源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1日 阅读次数:

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传承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邹棠华、杨澍凡、李海琴、张军波、向万旭、吴怡洁、张强师生七人,于6月29日来到汉阴县,对这个具有优秀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革命老区进行了调研走访。

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和挖掘安康本土诞生的红色武装“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革命斗争史料及其英雄事迹。

邹棠华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了位于县城北坡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碑前,大家听取了邹棠华老师对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基本情况的介绍后参观了纪念碑浮雕,观看了当地政府制作的“抗日英名录”展览,并向纪念碑敬献了鲜花。

随后,邹棠华一行来到位于汉阴县城中心的“三沈”文化广场,再次感受汉阴人文魅力,领略汉阴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行程最后,邹棠华一行前往位于汉阴县东大门的双乳镇,参观沈启贤将军的故里,了解了土地流转带来的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切实感受到了精准帮扶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和新农村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汉阴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诞生的摇篮,是中共安康特支最早领导农民运动的地方,也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根据地和大后方,从这块土地上走出了何振亚、沈启贤、杨弃三位共和国将军,十一位开国授勋大校以及无数血洒疆场的革命志士,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与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备受启发与鼓舞,表示要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一心一意跟党走,做无愧于英雄的子孙。

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命名并派人领导成立的一支人民军队。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所属的陕西警备第二旅沈玺亭部汉阴籍下级军官何振亚(继周)、沈启贤(继禹)、王展(武林)、罗少伟等领导的几次兵变起义人员组合而成的陕南游击队,1936年8月13日正式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自1935年冬至1937年春,这支革命队伍相继在秦岭南麓的安康、商洛和汉中结合部的10余县的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仿效红军打土豪、分财物、救穷人,为劳苦群众谋利益,写标语、发传单、宣传革命、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历经大小战斗二十余次。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交由中共中央代表罗瑞卿同志负责接收。奉中央军委之命,撤离安康,与红十五军团会合,随后编入八路军115师,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初,这支武装已经发展到千余人,奉命离开陕南,进驻甘肃庆阳驿马关,编为红十五军团警卫团(何振亚任团长,李雪三任政委,沈启贤任参谋长),任弼时同志曾率领中央代表团前往慰问。"七·七"事变爆发后,该团主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344旅警卫营,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中英勇杀敌。此后,这支部队的将士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其建制逐渐由营扩大为团、旅,最后扩大为师,成为第四野战军39军117师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部队39军117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39集团军117师。该部队曾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湖北、湖南、广西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志愿军主力部队的三十九军117师,跨过鸭绿江后打响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仗"云山战斗",全歼美军王牌骑一师第八联队,"大振军威,大振国威,震惊世界",后又南下收复平壤,智渡临津江,攻克汉城。因战功卓著,该部队主要指战员何振亚、沈启贤1955年被授予少将,杨弃在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何振亚

沈启贤

杨弃

(撰稿: 张军波 邹棠华 摄影:向万旭 张强 发布: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