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雄故里 寻找革命火种——文传学院“安康红色资源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4日 阅读次数:

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于6月下旬开启了“红色资源调查”之旅。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挖掘中共安康党史人物廖乾吾的事迹、安康本土诞生的红色武装“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事迹以及红二十五军和红三军在陕南活动的基本情况,通过调研,教育学生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深入了解革命先烈廖乾吾的事迹,6月22日,在辅导员邹棠华老师带领下,服务队成员杨澍凡、杨卓妍、向万旭、杨彩艺、王昕妍一行六人首站来到了平利县八仙镇,对廖乾吾同志的家乡龙王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师生们参观了廖乾吾故居和廖乾吾青年时期修建过的小桥,向村民们了解廖乾吾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生活学习的情况、烈士遗孀以及廖氏家族后续发展的情况,并向廖氏故居的现住户进行了扶贫慰问。

本次实践调研是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始,而后服务队还将对廖乾吾同志在广州、武汉、南昌等地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进行实地走访。

附:廖乾吾(1886年2月18日——1930年9月3日)陕西平利八仙镇人。原名正元,又名华龙,曾用名刘省三。北京京师农业学校肄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汉口地委委员、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官、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中共党小组长。1925年1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少将)。1927年7月参加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起义后被任为革命委员会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30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9月3日在长沙英勇牺牲。

廖乾吾祖籍湖北恩施,祖辈在清代中期迁居陕西。1886年2月18日出生于陕西平利龙门乡一个穷苦知识分子家庭。廖乾吾在家排行老三。长兄廖翰屏,为晚清秀才,民国初年在当地当过区长,后以教私塾为生。次兄廖定三,早年在武汉上学时参加反清活动,后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武昌首义期间参加过阳夏保卫战,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汉阳府知事,后任过湖北军政府执法司司长,老河口禁烟局局长,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斗争。幼年的廖乾吾,曾从长兄廖翰屏读私塾。由于兄长执教甚严,他勤奋苦读,进步很快。其历史、古文、书法根底颇厚。十余岁时,又练拳习武,注重身体锻炼。1907年初,其父廖述职病逝。20岁的廖乾吾与18岁的童养媳富秀结为夫妻。此时,清廷废除科举制度,本欲进考的他深感失落。不甘在穷乡僻壤蜗居苟安的廖乾吾,在当年腊月三十与家人吃完团圆饭后,毅然辞兄别妻,于正月初一上路,顶着狂风大雪,赴鄂寻找二哥廖定三。他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15个多月,行程千余里。行至湖北黄陂境内时,盘缠告罄。困在石碑湾里的廖乾吾只好在一陈姓绅士家当家庭教师数年。当托人打听到二哥在汉的消息后,便辞聘前往。在二哥的支持下,考入北京京师农业学堂,1911年毕业后留在北京农事试验场工作。1916年,陈树藩就任陕西督军,邀廖回陕任实业厅长,怀抱实业救国愿望的乾吾到陕时,厅长一职已为他人充任。他谢绝了某县知县的聘任,离开西安再次来到武汉。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的生活,使乾吾得了严重的骨髓炎,腿骨化脓,疼痛难忍。虽经二哥等亲朋的照料得以治疗,但生活的坎坷和疾病的折磨,使他变得非常衰弱。病榻中,他阅读了许多政治和哲学方面的书籍,既涉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西方民主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并写了大量寄情抒怀的诗词,这些诗词眷抄装订后寄给了在家乡教书的外甥王耀武。1920年,乾吾应邀到二哥的朋友、时任湖北军政府交通部长的熊晋槐(建国后曾任湖北省政府副主席)家中当家庭教师,给其子熊觉生以及高文濒、侄子廖大松等人教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等课程。他教语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选择《水浒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名著作教材,启发他们结合社会现实独立思考。在讲评时,他无情揭露封建王朝的没落、腐朽和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行,对农民揭竿而起、奋起抗争的举动倍加赞赏。(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撰稿: 杨澍凡 邹棠华 摄影:王昕妍 向万旭 发布: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