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建教授应邀来我院作金州讲堂第三十七讲暨2018级新生入学教育讲座第十一讲

发布人:文传学院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6日 阅读次数:

2018年12月4—5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西建来我校指导中学学科建设及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硕士点培育工作,并应邀于12月5日下午作了“知识经济时代中文专业的学习与运用”学术报告。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与2018级新生二百余人聆听报告,报告由副院长杨运庚教授主持。

李西建教授的报告包括大学中文学科的现状与当代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中文专业应用个案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对中文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提高中文专业学习与运用能力四个版块。报告伊始,李西建教授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上世纪八十年初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的所获所悟。他勉励文传学院2018级新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学好专业,树立专业自信,夯实专业发展根基。

李西建教授结合自己对大学使命及其演变的考察,认为大学是人类第二个千年中最重要的创造力源泉,是各国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引擎;人文学科是大学的灵魂,而中文学科担负的核心使命就是塑造、培育和传承这种灵魂。他指出,从作为人类文化本源的文学遗产中发掘创意要素,进而设计出为人类共享的文化产品,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文化创意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常规策略,这为中文学科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新空间。他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母语和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的文史哲学科的发展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中,加强中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有重大意义。

在系统梳理中文学科发展现状后,李西建教授把当下中文学科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发展规模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二是专业适应范围扩展,跨界增大,但中文主业减少;三是专业能力和社会认同感降低,应用能力减弱;四是学生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趋向非自主性与非专业化。通过剖析“应用——能力型”专业发展案例,他把知识经济背景下中文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总结为:独立工作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文案策划与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心理发展能力;创作与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他把知识经济时代中文专业人才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概括为:学习动力强烈;视域广泛;目标规划明确;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关注外部世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强;社会参与感突出,有领导力;关心社会民生;汉语素养扎实;外语能力较高。对于如何做好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心理品质及人格特质的培养,李西建教授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强化阅读、写作、鉴赏、表达等务实应用基础能力;二是提升中文专业的基本文化素养,规划与语文相关的文化、技术课程;三是引导学生向多元化、务实化、资讯化方向发展;四是开设跨领域课程,培养学生多样性实用技能与跨界合作务实经验;五是引导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拓展其知识及文化视界;六是开设美学设计、艺术设计等课程,提升学生研发创意与创新能力。

李西建教授指出,向“应用——能力型”方向转型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校中文专业发挥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价值定位,更是中文学科“接地气”、发挥学科基础作用、适应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中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中,应自觉对标知识经济时代中文人才质量规格尤其是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跳出“高大全”与“同质化”误区,走应用型、特色化发展道路。

在如何提高中文专业学习和运用能力方面,李西建教授建议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理解“应用能力”的内涵;二是转变传统思维,确立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发展理念;三是拓展中文专业领域,凝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特色”;四是引导教师做好知识形态的更新与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的“新动力”;五是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能。

李西建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分析透彻,理论与实例有机结合,对知识经济时代中文专业的社会功能、个体价值做了深刻阐述,在更新专业理念、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而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对文传学院优化中文专业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撰稿/杨明贵 审核/杨运庚 发布/杨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