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学院举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主题沙龙

发布人:王薇薇 李富豪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0日 阅读次数:

11月8日下午,文传学院在2307教研室举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主题沙龙,旨在响应我校“课程改革年”建设号召,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热情,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本次沙龙活动特邀教务处副处长杨哲,教育学院副院长权大学,学校教学督导王瑛,教育学院王兆娣老师,旅环学院沈宏洁老师参加。与会人员还有学院院长戴承元,副院长梁卫华、杨运庚,各专业教师及10名学生代表。本次沙龙活动由文学与传媒学院秘书系主任李景林主持。

李景林首先对本次教学沙龙的主题及意义做了说明,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沙龙既是推进我院“课程改革年”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建设和秘书学转型发展的需要。

教务处副处长杨哲谈到,课程改革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师资,课程改革应探求全新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产生变革,实现三种理想课改模式,由“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逐渐过渡到“双主模式”。

教育学院副院长权大学,在充分肯定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基础上,认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改革要更加注意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线上、线下课程无缝对接;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合适的教学、考试方式的改革;借助新的技术力量,推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文传院教学督导王瑛认为,80、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教师应该抓住他们喜爱“读图”的特点,借助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深入改变教学方法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王瑛老师还通过美国中学教师讲授“声学”的案例,鼓励在座教师积极思考如何让课程既具备充分教学信息量,又具有趣味性。新时代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转变角色,做学生的“智慧伙伴”。

教育学院王兆娣老师和旅环学院沈宏洁老师分别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了课改模式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王兆娣老师认为讨论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建议各位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选择。沈宏洁老师介绍了借助手机软件完成教学活动的经验,认为适当地利用手机,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文传学院院长戴承元教授说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把课堂的“动”与“静”相结合,老师和学生都要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也要把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注意学生实习的重要性,注意新闻写作与学生新闻意识的培养。他强调老师和学生都要恪守本责,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把精力放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上,要做到让老师和学生两不相负。

副院长杨运庚,以及李婷、邸玲、崔有第、曹刚、胡少山、杨明贵等教师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课改感言,围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在座老师交流课改实施的途径,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杨小妮等学生代表也坦言了在学习过程所遇到的困难,认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升,希望各科老师针对此类问题采取相关教学措施。

最后,文传学院副院长梁卫华对沙龙进行了总结,课程改革固然具有必要性,但是否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改革,各专业老师应根据专业特质斟酌而行。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地方在于,大学塑造的是学生的思想和智慧,高校老师应深刻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结合专业,争做有特色、有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