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能力,本着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文系学生成立了“安康地方小戏抢救性发掘志愿服务队”,于今年暑期在汉阴县展开了小戏调查及发掘整理工作。
七月中旬,辅导员邹棠华老师带领刘帆、王思涵、王晓宇、王宁、王启泽、周显昌、陈梁、时曼绮、苗娜等九位同学首先来到具有“拉花戏之乡”的汉阴县涧池镇王家河村开展调查。“拉花戏”又叫大筒子戏,是流传于安康市汉阴县、汉滨区北部山区的一个地方小戏种,演唱形式有别于汉调二黄,曾一度兴盛于乡里。近二十年来,由于受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该剧种走向衰微,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该剧种更是缺乏传人,生存维艰。
服务队走访了年逾七十的老艺人彭录运,并与他进行了座谈交流。老艺人情绪激动,肯定了“拉花戏”抢救性发掘的意义,希望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能够传承下去。他现场为服务队同学清唱了部分折子戏选段。应服务队同学的请求,老艺人拿出了尘封逾半个世纪的小戏抄本,供同学们参看。在邹棠华老师的安排下,这些难得的抄本,已被拍照留存并加以整理。
八月中旬,邹棠华老师带领刘帆、王思涵等人再次来到王家河村,与“拉花戏”民间艺人彭录运、周维玉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就已经整理出的部分剧本与老艺人进行了核对与校正工作。应服务队要求,艺人们再次表演了“拉花戏”折子选段,服务队进行了现场录像。
八月下旬,王宁、王启泽等人在邹棠华老师带领下来到汉阴县双乳镇,走访了汉滨区大河镇移民刘子均一家,对刘子均一家多年来从事“拉花戏”民间演出活动进行了调研。刘子均向服务队具体介绍了他们的演出的情况、经济收入、乡民的文化需求、演出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应服务队要求,刘子均一家现场表演了“拉花戏”折子戏选段,服务队进行了现场拍摄与录像。
自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服务队前后工作历时近一个半月时间。同学们不畏酷暑,不拍蚊虫叮咬,深入山区农村进行采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接待与欢迎。目前,调查任务已顺利完成,正在集中进行后期整理与总结。
安康地方小戏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得到了安康市作家协会主席张虹和汉阴县部分中小学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他们先后多次随服务队一起采访,对调查工作提出建议和帮助,保证了调查任务的顺利完成。
目前,汉阴县王家河村准备将“拉花戏”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