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教研室组织半圆桌课堂教学活动

发布人:zwx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4日 阅读次数:

2011年10月20日下午7-8节课时,中文系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教研室组织师生在图书馆六楼报告厅举行“马列文论” 课程半圆桌课堂教学活动。

半圆桌课堂教学是一种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由多位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的多声部话语教学活动,它利于剔除传统教学中单一教师传授而形成的具有遮蔽、片面的知识传承模式,使学生在教师不同的话语冲撞的诱发下,激活自己的思维,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包括“教师与教师的讨论”、“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相互讨论”等三个环节。“教师与教师的讨论”指的是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视野发表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允许观点的冲突和对抗,目的是通过不同教师观点的交锋给学生一个多元的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的讨论”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咨询或者质疑教师的观点,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相互讨论”是学生间就问题展开的讨论。半圆桌教学作为课程教学形式,彻底打破了常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和单一知识灌输,在各种不同视域、不同观点、不同解读的交锋中,给予学生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认识同一问题,实现了学术的真正民主和自由,是一种具有先锋意义的课程教学实验。

本次半圆桌讨论特色课程教学一共组织了六位教师,围绕“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这一论题展开。参与讨论的有马列文论教师雷升录、作家李春平、中国古代文学教师郑继猛、外国文学教师徐超、写作教师李景林和文学理论教师朱云,他们从不同的视野,对意识形态的内涵、文学是否应该强调意识形态、文学应该倡导何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的关系做了不同层面的解读。教师的发言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纷纷发言,有举出陶渊明的诗歌向教师进行质疑的,有联系当代文学创作与教师展开讨论的,也有联系当代文化现象向教师进行讨教的。

两个小时的课程教学很快就结束了,然而教师和学生都似乎意犹未尽。显然,本次教学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的思维空间,启发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而且也拓展了参与讨论的教师的学术视野,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