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梁家河》心得—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陈源毅:《梁家河》之不忘初心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8日 阅读次数:

 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 陈源毅

2018524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因为某些方向性的问题而陷入了混乱之中,各个地方的经济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倒退的倾向。可在陕北的一个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之中,它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景。一位下乡知青的到来,使这个小山村仍然能在全国混乱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的发展。而这位知青,就是我们亲爱的习近平总书记。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们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也学习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真正伟大的地方。

热爱读书

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它能给我们力量,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可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能够真正热爱读书的却没有多少人。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从北京到陕北随身带了两个皮箱,这皮箱中不是吃的,不是玩的,而是满满的两箱书啊。白天书籍与沉重的农活相伴,到了夜里,整个村子都是一片漆黑,只有总书记的房间透着一丝光亮,那是总书记在挑着夜灯看书,由于条件艰苦,灯很小,煤油的气息也很重,到了第二天起床时,吐出的痰也都变成了黑色。自己带的书看完了怎么办,只有四处找书。当看到党支部仅有的两本破烂不堪的杂志时,仿佛就像发展了新大陆一般,迫不及待的去探索它;当知道其他山村的知青有俄国的小说时,就算隔着三十里山路,也要立马去问他借到这本书。虽然借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的是看完就还,可后来却是书的主人再三催促才依依不舍的还了书。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想尽一切办法看了他几乎所有能看到的书。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着自己对书籍热爱,是我们多少当代学生而望尘莫及的啊。

吃苦耐劳

以前的我,简单的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新中国领导人之一。那么他的儿子应该一生都是一帆风顺,并不会吃多少苦。但看了《梁家河》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习近平总书记中学毕业之后,由于父亲遭人陷害入狱,自己也被扣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一个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习近平总书记不得已去到了陕北下乡插队。下乡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才十五六岁,根据当时村民的说法,第一次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白白的又瘦又高的书生。可当同行的知青都在抱怨陕北恶劣的环境时,他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看似弱不禁风的他却总是干活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脏活累活从不嫌弃,只管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去完成。当梁家河小山村建造第一口沼气池的时候,他从没嫌过脏,就算实践时粪便喷在他的脸上,也只记得要把这口沼气池打通。渐渐的村民心中的总书记也变成了能干活的一把“好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中生活了七年,这七年习近平总书记所吃的苦似乎是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蜜罐”的人无法想象的。以前的我但凡有一点小困难,最先有的并不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却是满嘴的埋怨,埋怨这世间的不公,现在想来我真是太幼稚了。我的这些困难,这些苦和总书记相比根本什么都不是啊。而最让人钦佩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从在梁家河养成后就再没有变过,始终如一。

心系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一直教导他,人民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你不依靠人民那你还能依靠什么?当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梁家河这个小山村的时候,他就明确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彻彻底底的扎根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无不想着要造福百姓。心里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提高百姓的生活。打大坝,建沼气池,铺淤泥地来增加土壤肥力等等,这所有所有的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让梁家河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所做的努力。当习近平总书记离开山村后,也从未忘记这的每一个百姓。当村民生了大病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寄钱给他们让他们能尽快得到治疗并恢复健康。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好伙伴“侯生”得了骨髓炎的时候,立马把他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把他安排到最好的医院进行医治,尽管习近平总书记整日有很多政事要处理,但到了晚上他都会到医院去陪侯生去度过这个艰难的日子。当他真正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他所心系的更是全国人民,每日也在为了造福全国百姓而奋斗。总书记那种心系群众的信念也从未改变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热爱读书,吃苦耐劳,心系群众。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的亲爱的习近平总书记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去改变它。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他才能成为人民真正爱戴的总书记。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更应该学习与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为社会,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撰稿/陈源毅  指导教师/李春平  发布/沈菲)